在化学与材料科学的广阔天地里,每一次新发现都可能意味着一场技术革命。然而,通往这些发现的道路往往漫长而昂贵,充满了大量的“试错”实验。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更智能、更高效的研究范式,以期在浩瀚的可能性中,用最少的成本、最快地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。
近年来,贝叶斯优化(BO) 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AI向导,彻底改变了实验设计。它能够根据已有数据,智能地建议下一步最有价值的实验,避免了盲目的尝试,大大加速了研发进程。
但是,科学家们想问:我们还能不能更快、更省钱?
答案是肯定的,但这背后有一个“甜蜜的陷阱”。
“捷径”的诱惑:多保真贝叶斯优化(MFBO)
在许多研究场景中,我们不仅能进行昂贵且精准的高保真(High-Fidelity, HF) 实验(例如,实验室里的真实反应),还能利用成本极低的计算机模拟或初步测试,获得一些不那么精确但仍有参考价值的低保真(Low-Fidelity, LF) 数据。
这就催生了多保真贝叶斯优化(MFBO)。它的核心思想极具吸引力:让廉价的“粗略估计”(LF数据)来引导昂贵的“精确测量”(HF数据)。就好像在开启耗电的精确GPS导航前,先用一张手绘的草图规划好大致方向。理论上,这能以极低的成本探索更广阔的实验空间,从而大幅削减总研发预算。
然而,一个致命的问题随之而来:如果这张“草图”画错了呢? 一个糟糕的低保真数据源不仅无法提供帮助,反而会误导整个优化过程,导致结果比传统的单保真方法(SFBO)更差,造成时间和金钱的双重浪费。
尽管MFBO潜力巨大,但学术界一直缺少一份清晰的“使用说明书”来告诉研究者:究竟在什么情况下,我应该使用MFBO?如何判断我的低保真数据是“神队友”还是“猪队友”?
拨开迷雾:首个MFBO“最佳实践”指南
来自洛桑联邦理工学院(EPFL)和Atinary Technologies Inc.的联合研究团队,通过一篇发表于 《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》 的论文,系统性地回答了这些关键问题,为全球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提供了一份宝贵的MFBO最佳实践指南。

研究团队通过大量模拟实验和真实化学场景验证,揭示了成功运用MFBO的两个核心秘诀:
秘诀一:低保真数据是否“足够便宜”?
研究发现,低保真(LF)与高保真(HF)实验的成本比(ρ) 是决定性因素。只有当LF数据获取成本远低于HF时,MFBO的优势才能显现。
实践指南:研究建议,当
ρ
值低于0.1,即低保真实验的成本不到高保真实验的10%时,是应用MFBO的理想起点。在实验中,ρ
值在0.05附近时,优化效果最为显著。
秘诀二:低保真数据是否“足够靠谱”?
“便宜”只是前提,“靠谱”才是关键。研究人员使用决定系数(R²) 来衡量LF数据与HF数据之间的相关性,即“信息度”。
实践指南:只有当R²值高于0.8时,LF数据才能为HF优化提供可靠的指导。如果R²过低,意味着LF数据与真实情况偏差太大,强行使用只会带来负面效果。

真实世界验证:最高节省68%的优化成本!
为了证明这些准则的有效性,团队在三个真实的化学与材料科学问题上对MFBO进行了严格的测试,包括:
- 共价有机框架(COFs) 的气体分离性能优化
- 分子的溶剂化能计算
- 分子的极化率预测
结果令人振奋!在所有满足“足够便宜”和“足够靠谱”条件的场景中,MFBO的表现都远超传统的SFBO。特别是在COFs基准测试中,MFBO成功地将达到目标性能所需的优化成本降低了68%(折扣Δ = 0.68)。这意味着,原本需要花费100个单位预算的实验,现在仅需32个单位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!
结论:让强大的工具变得人人可用
这项工作最重要的贡献,是将MFBO从一个依赖专家经验的复杂工具,转变为一个有章可循、有据可依的标准化流程。它提供了一套简单而强大的决策框架,让每一位材料与分子研究者在开启昂贵的实验前,都能自信地判断:“MFBO,我该用吗?”
通过遵循这份最佳实践指南,科研人员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多源信息的优势,有效避免资源浪费,从而真正实现研发的“降本增效”,加速新材料与新分子的发现之旅。